[经验心得] 甲类机的未级最大静态电流能调多大?

[复制链接] 查看: 67024|回复: 232

102

主题

0

好友

251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089
帖子
2515
精华
0
经验
2512 点
金钱
2169 ¥
注册时间
2006-1-3
发表于 2011-7-2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兄息怒,观兄弟的贴我也收益颇多。
sunmin19620571 发表于 2011-7-23 18:36


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呵呵。不过从兄弟的回帖可知,你这种脾性在中国的社会里,绝对前途无量。

19

主题

0

好友

285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曾经被狗咬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5214
帖子
2716
精华
0
经验
2850 点
金钱
2574 ¥
注册时间
2006-11-26

社区贡献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11-7-23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在制作一个如下图的电路时,如果没有Rb,当电位器调到底时,电路就会发生高频自激。
2.gif

10

主题

2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yytt

Rank: 4

UID
65699
帖子
598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445 ¥
注册时间
2008-11-28
发表于 2011-7-23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看变压器、散热器、功率管、机内通风条件来预计甲类最大功率,再根据最大功率得到设置电流。

29

主题

3

好友

110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520
帖子
1165
精华
0
经验
1107 点
金钱
1097 ¥
注册时间
2007-5-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上的图不画了。
Tr1与Tr2是一组上下管,Tr3与Tr4是一组上下管.

5.1.5并联连接时流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与其说该电路的最大输出电流为Tr1与Tr2的电流值之和,不如说将必要的输出电流由Tr1与Tr2来分担。
这样一来,每一个晶体管的输出电流大幅度(即1/2)地减少。使得每一个晶体管的发热量也大幅度地减少,电路变得稳定。
图中的电阻Rb是使并联连接的晶体管上所流过的电流得到平衡用的基极限制电阻。
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基极电流的电阻Rb,则Tr1的温度比Tr3高,集电极电流Ic1变大时,Tr1的发热就增加,使基极电流更加增加,其结果导致集电极电流Ic1更加增加。这样一来,负载上流过的电流值,因负载电阻值与所加的电压是一定的值,所以Tr1电流的增加部分是Tr3电流的减少部分。Tr1的电流更多地流动,使得电流集中到Tr1上,发热进一步增加,电流再增加。
这就是并联连接时必须要考虑的电流集中的问题。
防止电流集中的一个方法,是增大发射极电阻Re,基极电压Vb是一定的,电流增加,由于Re的存在,Ve就变大,基极-发射极电压Vbe就变小,电流因此被限制,就能有效防止电流集中。
但是,该发射极电阻Re一增大,因发射极电阻的压降,能够输出的最大电压就下降,所以Re不能太大(数欧)。
除此之外,还有加入限制基极电流的电阻Rb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与增大发射极电阻的情况相同。Tr1的基极电流一增加,则因Rb而产生压降RbIb.此时加在Rb的电压Vb为一定值,所以增加基极电流Ib,而就产生电压降RbIb的部分为晶体管的Vbe减少的部分,这就抑制了集电极电流的增加。
这样,电阻Rb是为了防止电流集中在一方的晶体管上而设定的。
5.1.6        并联连接的关键是热耦合
  电流集中在一方晶体管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热引起的。所以必须重视射极跟随器各晶体管之间以及它们的偏置晶体管的热耦合。
另外,这样并联连接的电路,输出阻抗也下降,所以更接近于理想的放大器。
这样的缺点是,各个晶体管的输入电容因为并联连接导致高频特性变坏,但这是个离声频频带遥远的数十兆赫兹频率的话题,所以不必介意使用并联连接方法。

29

主题

3

好友

110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520
帖子
1165
精华
0
经验
1107 点
金钱
1097 ¥
注册时间
2007-5-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是《晶体管电路设计》,作者是[日]铃木雅臣。

26

主题

2

好友

2651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84566
帖子
2669
精华
0
经验
2651 点
金钱
2493 ¥
注册时间
2009-3-1
发表于 2011-7-2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min19620571 于 2011-7-23 20:40 编辑
书上的图不画了。
Tr1与Tr2是一组上下管,Tr3与Tr4是一组上下管.

5.1.5并联连接时流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
安安 发表于 2011-7-23 20:31

5.15后半部分的文字注释了我在181楼回帖中的一些观点。

29

主题

3

好友

110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520
帖子
1165
精华
0
经验
1107 点
金钱
1097 ¥
注册时间
2007-5-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6# sunmin19620571


    这部分和你的见解有些相似。

19

主题

0

好友

285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曾经被狗咬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5214
帖子
2716
精华
0
经验
2850 点
金钱
2574 ¥
注册时间
2006-11-26

社区贡献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11-7-2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11-7-24 00:24 编辑

回复 204# 安安
我认为5.1.5的说法没有说服力。

不错,无论是Rb还是Re都有抑制因“基极-发射极电压Vbe”变化导致管子电流不一致的作用。但是,由于Rb上的压降取决于基极电流的大小,Re上的压降取决于发射极电流的大小,所以Rb实际上是对输出管的基极电流起均衡作用,而Re是对输出管的射极电流起均衡作用,二者的均衡作用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实际应用中,射极电流的均衡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基极电流是否均衡并不重要。如果管子的hFE完全一致且不随温度改变,那么Rb和Re起的作用相同。但是实际上管子的hFE在一定的电流范围内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且管子的hFE不一定相同,所以仅从这个角度来说用Rb来均衡管子的电流不合理。(Rb对由于管子hFE不一致和hFE随温度改变导致的电流不一致没有均衡作用

5.1.5中又说到了要用Rb的理由是Re取得太大会增加压降。可我们来看看下图:
1.gif
要使图中Rb对抑制因“基极-发射极电压Vbe”变化导致管子电流不一致的效果与Re相同,就要使Rb上的压降与Re上的压降相同(即Ub=Ue)。这也就使得Rb上的电压损失与Re上的电压损失是一样的。从上面这个输出级来看,我认为Rb上的电压损失或Re上的电压损失对整个输出级电压损失的大小的影响是差不多的。既然如此,如果没有其它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我宁可将上图中的Rb短路而将Re取0.2Ω。所以,我认为这个使用Rb的理由还是站不住脚。

29

主题

3

好友

110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520
帖子
1165
精华
0
经验
1107 点
金钱
1097 ¥
注册时间
2007-5-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说明一下,Tr1与Tr3是上管,Tr2与Tr4是下管.

19

主题

0

好友

285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曾经被狗咬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5214
帖子
2716
精华
0
经验
2850 点
金钱
2574 ¥
注册时间
2006-11-26

社区贡献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11-7-2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11-7-23 22:50 编辑

回复 209# 安安
这个不影响我在208楼的分析。直接把图中管子的标号改了就好了。
头像被屏蔽

39

主题

0

好友

132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高级工程师

UID
249505
帖子
1290
精华
0
经验
1322 点
金钱
1318 ¥
注册时间
2010-10-12
发表于 2011-7-2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9

主题

0

好友

285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曾经被狗咬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5214
帖子
2716
精华
0
经验
2850 点
金钱
2574 ¥
注册时间
2006-11-26

社区贡献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11-7-23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11-7-23 23:42 编辑
5.1.6        并联连接的关键是热耦合
  电流集中在一方晶体管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热引起的。所以必须重视射极跟随器各晶体管之间以及它们的偏置晶体管的热耦合。
另外,这样并联连接的电路,输出阻抗也下降,所以更接近于理想的放大器。
这样的缺点是,各个晶体管的输入电容因为并联连接导致高频特性变坏,但这是个离声频频带遥远的数十兆赫兹频率的话题,所以不必介意使用并联连接方法。
安安 发表于 2011-7-23 20:31

还有,我认为这个说法(红字)也站不住脚。

见论坛里的帖子:
http://bbs.hifidiy.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506495&pid=12403196
http://bbs.hifidiy.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506495&pid=12415765

29

主题

3

好友

110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520
帖子
1165
精华
0
经验
1107 点
金钱
1097 ¥
注册时间
2007-5-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0# xlf0602 未命名.jpg
师傅:还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为什么调整R22就能调整静态电流?

81

主题

1

好友

128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367998
帖子
1367
精华
0
经验
1287 点
金钱
1297 ¥
注册时间
2011-7-20
发表于 2011-7-2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兔有点懒 于 2011-7-28 15:35 编辑

常见推挽纯甲类石机,在楼主所述已知条件下,静态电流:
1、(整流滤波后单边电压-电压损失)/(2R)
大于这个值没必要,没意义。
2、管子直线部分的中点。
让管子工作在线性区,严格要求下,不要大于这个值,。
3、在1和2同时达到下,调整之,让音质音色符合你的听感。




请213楼给完整的电路图。

81

主题

1

好友

128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367998
帖子
1367
精华
0
经验
1287 点
金钱
1297 ¥
注册时间
2011-7-20
发表于 2011-7-2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兔有点懒 于 2011-7-28 17:07 编辑

214楼中:
1指上输出管的静态电流和或者下输出管的静态电流和。
2指分摊到每管的静态电流。

19

主题

0

好友

285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曾经被狗咬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5214
帖子
2716
精华
0
经验
2850 点
金钱
2574 ¥
注册时间
2006-11-26

社区贡献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11-7-2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11-7-28 20:12 编辑

回复 213# 安安
你前面也说了,管子的Vbe约为0.6~0.7V。这个电压虽然随管子的工作电流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如图中偏置管的Ic变化量在数mA时,Vbe的变化是很小的。那么,当我们改变R22的阻值时,由于R22二端的电压(即Vbe)基本维持不变(这里实际上有一个反馈过程),所以流过R22的电流会随之相应改变。又因为偏置管的基极电流十分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可以认为流过R21的电流与流过R22的电流相等,改变了流过R22的电流大小也就是改变流过R21的电流,导致R21二端的电压改变。偏置电压是等于R21和R22二端电压之和,所以改变R22也就改变了偏置电压。

29

主题

3

好友

110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520
帖子
1165
精华
0
经验
1107 点
金钱
1097 ¥
注册时间
2007-5-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4# 老兔有点懒 未命名.jpg
原图是这样的.按楼上的输入特性图UBE会随着UB上升.要想静态时IC有大的电流通过,UBE肯定要大于0.7V的电压,我今天特地量了一下1969的BE脚,发现UBE只有0.63V,但散热器已经很热了,静态电流肯定是很大的.我想弄清楚静态电流是怎样产生的.

29

主题

3

好友

110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520
帖子
1165
精华
0
经验
1107 点
金钱
1097 ¥
注册时间
2007-5-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6# xlf0602


    由于UBE基本不变,所以调节R22就能改变R21上的电流,从而改变R21的电压,R22的电压没变,但R21的电压改变了,总偏置电压是R21+R22的电压.这个明白了.

19

主题

0

好友

285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曾经被狗咬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5214
帖子
2716
精华
0
经验
2850 点
金钱
2574 ¥
注册时间
2006-11-26

社区贡献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11-7-2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型号的管子在相同的Ic时Vbe是有差别的,我们平时说的Vbe是多少只能是个大概值。

19

主题

0

好友

285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曾经被狗咬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5214
帖子
2716
精华
0
经验
2850 点
金钱
2574 ¥
注册时间
2006-11-26

社区贡献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11-7-28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11-7-28 21:42 编辑

回复 218# 安安
从反馈角度来看:当调小R22时,R22二端电压(即偏置管的Vbe)下降→偏置管Ic下降→偏置管Ic下降后多出的电流主要只能注入R21(即流过R21的电流增加)→R21二端的压降增加。另外,由于流过R21的电流增加,所以流过R22的电流也增加,结果是抵消了大部分因R22阻值下降导致R22二端电压的下降,所以R22二端电压只是微微降低。当调大R22时,上述变化过程相反。

刚才把R22和R21搞混了,现已编辑纠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 鄂ICP备2025138941号-3 ICP证:鄂B2-20130019 公安局网监备:420100007348 邮箱:1343292467@qq.com )

GMT+8, 2025-11-11 21:25 , Processed in 0.14781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