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817
 
- 在线时间
 - 3999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10-22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UID
 - 24021
 
- 帖子
 - 4958
 
- 精华
 - 0
 
- 经验
 - 4817 点
 
- 金钱
 - 4709 ¥
 
- 注册时间
 - 2007-6-26
 
             
                            
 
 | 
原帖由 laoqian1977 于 2007-12-14 18:16 发表   
的确,各大厂旗舰系列产品都是天价,还过低成本尽最大可能发挥单元及设计的优级势是我们DIY的关键啊!我来也老哥:我看到有这个说法:传输线的长度要符合谐振频率波长的1/4就容易制作成功!是这样吗?   
如果您指的是线阵列的话,我在9楼及17楼说过一些。 
其实单元之间的间距不要>它们分频频率的波长(再苛刻点1/4波长),同样适用于点音源与线音源设计。就线音源而言: 
1、线音源高度最好>自己身高,尤以>180M为佳; 
2、线阵列各喇叭单元要尽可能排列紧密,除非你用1”左右的宽频单元(如AURASOUND那种窄面板小宽频),这时高频出现梳状效应而开始衰减的频率拐点已基本被推高至可闻频段之外,否则小全频单元即使口径再小,单元之间的距离加上单元半径也一定不会小于20000HZ的可闻高频段内的某一频率的波长(在20摄氏度时,某一频率的波长=340M即声速/该频率),那么这个出现在可闻频段内的拐点就会造成>该频率的高频快速衰减,所以只能通过使用EQ或加超高的方式来补偿。 
 
上面的罗技由于口径较大(高频延伸达不到厂家说的那样18000HZ),加上单元之间的距离太大,即使使用单元数量够多、线阵列高度够高,实际出现在可闻频段内的梳状效应的拐点频率也太低了,造成的影响就会显得很突出,估计大概6000HZ以上就开始出现衰减了…… 
所以我个人还是认为象我在28楼建议的那样去改进此类音柱的设计与制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