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377
 
- 在线时间
 - 5917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11-21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10
 
 
 
 
 
   
- UID
 - 132297
 
- 帖子
 - 8274
 
- 精华
 - 10
 
- 经验
 - 10377 点
 
- 金钱
 - 8265 ¥
 
- 注册时间
 - 2009-9-15
 
 
 
 
 
 
 
            
                            
 
 | 
 本帖最后由 Gautau 于 2014-3-15 05:35 编辑  
allen2010 发表于 2014-3-13 21:16   
“满足动态要求和60dB的增益,又要将增益作平均分配,免第二级容易過荷” 
确实有点难度,增益与过载相互 ...  
 
下面是将会发表的手稿,用 "国产" 6N1时刚好够用。 
但似乎对唱放感兴趣的坛友不多,故只可暂时搁置 . . . . . . 
 
 
【闲谈】R-C 唱放设计 – 1 
 
本贴主要是探讨级联(两级共阴)Cascade,经 RIAA网络后直入GCF(Gautau  Cathode  Follower)。 
 
共阴,本来是最简单的设计,但在唱放电路中,设计时要兼顾的范畴极广,而却又最不容易处理。当各项问题都能解决的话,这一设计并不会使人失望 . . . . . . 只是,容易吗? 
与Cascode或SRPP相比,Cascade(两级共阴)对设计者的考验非常残酷。知识、基础、经验、观念和运用等等的要求也高! 
 
 
回顾本人的第一、二贴,都在谈论 R-C 唱放电路的基础设计(見下面鏈接),似乎也是时候更新一下 . . . 
【閒談】R–C 衰減型 RIAA 前置放大器 
【再谈】R-C被动型电子管唱头放大器及基本计算  
数年来坛友的反应非常热烈,而手上的资料与稿件也累积了达数百页!为此,便只能将其分开数贴作讨论。 
 
 
个人始终未能习惯阴随的上管被称为 “b” . . . . . . 故从这贴开始,GCF下管的名称定为“b”,而GCF输入端(上管)的名称定为 “a”,烦请留意。 
 
 
本系列将会分开4~8个独立的主题作讨论,使各位不致被不同的线路和设计所混淆。 
【闲谈】R-C 唱放设计–1 : 
本贴主要是探讨级联(两组共阴)Cascade,经RIAA网络后直入GCF。 
 
【闲谈】R-C 唱放设计–2 : 
这贴子将会介绍 SRPP ,经RIAA网络后直入GCF。 
 
【闲谈】R-C 唱放设计–3 : 
这贴子将会介绍 Cascode,经RIAA网络后直入GCF。 
 
【闲谈】R-C 唱放设计–4 : 
这贴子将会介绍1~3贴中不同电路的组合 ,经RIAA网络后直入GCF。 
若仍许可的话,便会再继续探讨这一系列中的其它内容 . . . . . . 
 
由于试算表已超过了8Mb(系列1~4),分开贴子或许会更好 - 更希望每贴都可附上试算表,以减繁冗的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增益 
一台适合动磁唱头(MM)的唱放,若输入为标准的5mV rms,输出便应有0.55V rms(RIAA/RCA标准)- 即增益为110倍,或40.82dB。 
若输出只有0.33V rms时仍可容许 – 此时增益为66倍,或36.4dB。 
少于34dB便被视为不合格(因增益不足),此时输出会少于250mV rms。 
 
扣除RC网络的衰减(约-20dB)和插入损失(约-2dB)后便为上面的数字。 
 
RC前的增益应为60dB(在200KHz时)。稍低点如57dB也可接受 - 但在RC之后或须增多一级电压放大。 
 
这一系列中的RC网络以Lipshitz作重新计算的AES网络为参考。 
Pix_000 AES NW 
 
 
增益的分配 
60dB= 1000倍,即平均每级的放大量A= √1000= 31.623倍(30dB) 
 
 
增益的计算 
第一级: 共阴(国产6N1) 
Cag= 1.85pF,Cak= 1.85pF,Cstray= 5pF 
μ= 35,ra= 7.7KΩ,gm= 4.55mA/V 
- - - - - - - - - -- - - - - - - - - - 
pix_001 
 
Rg1= 47KΩ,Ci1= 160pF 
Ra1= 100KΩ,Rg2= 470KΩ 
- - - - - - - - - -- - - - - - - - - - 
RL1 
= 1/(1/Ra1+1/Rg2)= 1/(1/100KΩ+1/470KΩ) 
= 82.456KΩ 
 
Ro1 
= 1/(1/ra1+1/Ra1)= 7.15KΩ 
 
Ci2 
= 1/(2*pi*(Rg2+Ro1)*1Hz) 
= 333.55nF(用0.33μF) 
 
A1 
= μ x RL1 / (RL1+ra1) 
= 35 x 82.456KΩ/( 82.456KΩ+7.7KΩ) 
= 32(30.11dB) 
 
第二级: 共阴(国产6N1) 
Cag= 1.85pF,Cak= 1.85pF,Cstray= 5pF 
μ= 35,ra= 7.7KΩ,gm= 4.55mA/V 
- - - - - - - - - -- - - - - - - - - - 
pix_002 
 
Rg2= 470KΩ,Ra2= 47KΩ,R1(RIAA)= 118KΩ 
- - - - - - - - - -- - - - - - - - - - 
RL2 
= 1/(1/Ra2+1/R1),       R1= 118KΩ 
= 1/(1/47KΩ+1/118KΩ) 
= 33.61KΩ 
 
Ro2= 1/(1/ra2+1/Ra2)= 6.62KΩ 
 
A2 
= μ x RL2 / (RL2+ra2) 
= 35 x 33.61KΩ/( 33.61KΩ+7.7KΩ) 
= 28.48(29.09dB) 
 
第三级: GCF(12AU7) 
μ= 17 
ra= 7.7KΩ 
gm= 2.2mA/V 
 
共阴时的增益A,(Ra= 47KΩ) 
= μ*Ra/(Ra+ra)= 17*47KΩ/(47KΩ+7.7KΩ) 
= 14.61(23.29dB) 
 
GCF的增益A3 
= A/(1+A)= 0.936(-0.575dB) 
 
当增益决定了以后,随而便要面对难题 . . .  
 
 
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 
一般而言,若第一、二级选用了低内阻的中μ管如6DJ8、6N1等便几乎可以忽视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的影响,因其与线路中的输入部份组成了一低通电路 . . . 而在国内也没有受到长波广播(LW,147~285KHz – 视乎不同地域)的影响。故输入端的截止频率Fi1可以订定得高些(如200KHz),以配合RIAA在60dB时的规格。 
 
第一级 
先计算动态电容 
Cd1 
= Cag×(A+1)+Cak+Cstray+Ci1 
= 1.85pF×(32+1)+1.85pF+5.1pF+160pF= 228pF 
 
已知Fi1= 200KHz,故其栅极消振电阻 
Rb1 
= 1/(2*pi*Fi1*Cd1)= 1/(2*pi*200KHz*228pF)= 3.49KΩ 
(Rb1可由10Ω~3.49KΩ中作选择 - 视乎有多大的射频干扰而定) 
 
不须象King前馈并联稳压般狂加电容、更不用在其屏栅加上反馈电容(1.8~6.8pF)、或在栅阴加上47~120pF以减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的影响 . . . . . . 因已有160pF的Ci1也! 
Pix_004 
 
 
请留意: 上图以20KHz作计算,与要求的200KHz不同,故只参考上图的结构便可。 
 
须留意: 格栅管如6DJ8等,其栅极消振电阻不宜太大(例如 >10KΩ)。 
 
 
至于C_total(Ct1),确会对输出端的截止频率Fo1构成影响,但不大 . . . 除非用了12AX7。 
Ct1= Cd1-Ci1= 228pF-160pF= 68pF 
Fo1= 1/(2*pi*Ct1*Ro1)= 327.35KHz 
而 
12AX7的Fo1= 34.3KHz 
已看到两管的分别极大: 设法将12AX7的Fo1升高至其极限(50KHz)或会好点,反正电路的增益也有点高。 
 
选用了低阻中μ管后,截止频率的计算会轻松不少(甚至不用计算)- 不过,仍须留意输入端的Fi1和输出端的Fo1不能重叠,以免相移增加。 
此时只要调节Rb1或Rg2便可解决截止频率重叠问题。 
 
第二级 
Cd2 
= Cag×(A+1)+Cak+Cstray+Ct1 
= 1.85pF×(28.48+1)+1.85pF+4.612pF+68pF= 129pF 
 
设 
Fi2= 245KHz(勿与另外两个频率重叠) 
 
Rb2 
= 1/(2*pi*Fi2*Cd2)= 1/(2*pi*245KHz*129pF)= 5.04KΩ 
(Rb2可由10Ω~5.04KΩ中作选择) 
 
Ct2 
= Cd2-Ct1= 129pF-68pF= 61pF 
Fo2 
= 1/(2*pi*Ct2*Ro2)= 1/(2*pi*61pF*6.62KΩ) 
= 394.124KHz(勿与另外三个频率重叠) 
 
第三级 
阴随基本上不会受米勒效应所影响(或影响极微),故可省却这一步骤。 
 
 
工作点的订定 
第一级(共阴,6N1) 
MM唱头输出的标准为5mV rms 
Ao1= 32.025(30.11dB) 
RIAA解强前为10(20dB) 
 
Vo1= 5mV×32.025×10×1.414= 2.264V peak 
即 
-Vg2= 2.264V(最少值) 
 
第二级(共阴,6N1) 
-Vg2= 2.264V 
网络衰减12.862(22.186dB) 
A2= 28.48(29.09dB) 
 
Vo2= 2.264V/12.862×28.48= 5.013V 
即 
-Vgk3a= 5.013V(最少值) 
 
第三级(GCF,6N1/12AU7) 
若要求有较大动态输出的话,阴随的偏压便最少要为10V以上,看来用12AU7会好点 - 但总会有例外: GCF在大信号时往往都有机会触及栅流区(A2类放大),这也是本人采用直耦的部份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