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375
 
- 在线时间
 - 1129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10-29
 
-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0
 
 
 
 
 
      贵宾
                         
            当前离线 
             
                         
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个新想法,就以为是自己发明了什么重大成果,其  
   
- UID
 - 910
 
- 帖子
 - 4635
 
- 精华
 - 0
 
- 经验
 - 4375 点
 
- 金钱
 - 4059 ¥
 
- 注册时间
 - 2004-6-27
 
 
 
 
 
            
                            
 
 | 
 
    我认为,电压并联负反馈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流行,最大的问题有两方面: 
    1、驱动电压的“损失”,这在已经到了输出管的驱动阶段显得比较重要,对于驱动级的电压输出幅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为在电子管比较珍贵的年代,想要获得较高的驱动电压,就要使用相对数量多的电子管,或者使用性能并不太好保证的升压牛,这在当时设计以减小成本的思路上是不被认可的。 
    2、想要实现电压并联负反馈,就要求驱动级有较高的输出电阻,因为只有较高输出电阻的驱动级,才能使用相对阻抗比较大的负反馈回输电阻,以免引起输出级的负载过重。但是很显然这样在使用分布电容较大的电子管的时候,高频会受到一些影响,虽然负反馈可以修正一些。 
    实际上,我抽时间查了一下楼主的这个话题,在网上找到了该话题的出处。在国外还有一些发烧友在研究这个问题,当然不排除商业因素(售卖他自己做的模块),我们从技术讨论的角度,只看下面这个FU-50的单端设计图,其实原理还是挺清楚的。基本的仿真数据都在图上标注了,很有研究价值。 
 
 
 
这个FU-50单端,在500V供电,屏耗大约33W,输出功率接近14W,没有使用环路负反馈的情况下,失真度还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