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970
- 在线时间
- 880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11-10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UID
- 213510
- 帖子
- 4784
- 精华
- 0
- 经验
- 4970 点
- 金钱
- 4756 ¥
- 注册时间
- 2010-6-22
|
本帖最后由 柳暗花明 于 2014-2-5 06:45 编辑
hdbhv580742 发表于 2014-2-4 23:05 
你确定所有的能量都只转换成热量和动能么?那么扬声器应该不包含丝毫电感性质?扬声器不同频率下的感抗 ...
你确定所有的能量都只转换成热量和动能么?那么扬声器应该不包含丝毫电感性质?扬声器不同频率下的感抗曲线会证明你的想法是错的。喇叭是个复合阻抗元件,它有电阻分量、电抗分量,容抗分量,电阻分量由音圈直流电阻确定,电抗分量由音圈电感确定,容抗分量由音圈分布电容确定,其中容抗部分因音圈分布电容不大,容抗分量很小对中低音基本没有影响,只对高音有影响,一般可以忽略。电阻分量对于8欧喇叭来说音圈直流电阻是7.3欧,电抗分量就是8-7.3=0.7欧,在有些频率点上会大于0.7欧,但是不会大得太多。所以喇叭的阻抗主要还是由音圈直流电阻主导,电抗分量占比不大,这也是喇叭转换效率底的主要原因。那么可不可以降低直流分量,增加电感分量来提高喇叭效率呢?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样会使喇叭的复合阻抗特性变坏。例如把8欧喇叭的音圈直流电阻降低到2欧,在有些频点上喇叭的阻抗会低到接近2欧,这样在整个音频频段内喇叭的阻抗起伏太大,无法定标。因此喇叭设计师在设计喇叭时就是用提高音圈直流电阻的方法来平衡喇叭的复合阻抗特性的,所以喇叭电抗分量占比不大,自感电动势占比同样也不大,并且还要被音圈直流电阻消耗掉一部分,能够对外释放的能量非常小,对功放几乎没有影响。这个我做过实验的:取消末级负反馈,隔离掉喇叭反电动势,音质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和我做过同样尝试的还有《矿石收音机》论坛的“求知无足”朋友。
另外,你说的功放内阻对反电动势有吸收作用是对的,但你忽略了甲乙类功放有交替截止的瞬间,这时候是没有吸收作用的,反电动势趁着这一刻从反馈回路进入未截止的前面部份,破坏干扰和过载工作点,严重时击穿未级管,(有些功放会在末级管设置两个吸收二极管)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甲类功放在相同电源下比甲乙类能获得更大的不失真功率,因为它从来不截止,能一直吸收电感储能。功放的内阻是由整个功放系统支持的,不是由晶体管的静态电流决定。按照你的说法,信号过零点的时候,功放就没有阻尼了,要知道只有功放内阻无穷大才会没有阻尼,可是功放内阻会无穷大吗?说喇叭反电动势会使功放“过载,严重时击穿未级管”是没有根据的,大量的功放都没有加装吸收二极管,照样正常工作。
这也是给74楼朋友的答复吧,我说的电感储能释放不是指运动切割磁场产生的反电动势,前者比后者大。如果扬声器不是一个复杂的感抗系统,交越失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零点位置本来就是线圈惯性运动的时候,晶体管截止也无所谓,问题在于这时候是感能释放变高压之时候。按你所说,喇叭的自感电动势就可以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可是自“喇叭反电动势”理论提出来至今没有人在示波器上看到喇叭反电动势波形,也没有人对喇叭反电动势做过定量测试,原因就是量太小,仪器无法观察到。对于一个没有定量测试数据的“哥德巴赫”猜想,不应该任意夸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