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4
- 在线时间
- 193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3-10-20
- 阅读权限
- 40
- 精华
- 0

- UID
- 270559
- 帖子
- 7
- 精华
- 0
- 经验
- 34 点
- 金钱
- 7 ¥
- 注册时间
- 2010-12-10
|
夜深无事,试简单分析一下这个电路:
一、设计思路:
1、以达到一定指标为前提,电路尽量简单,尽可能提高可靠性。
2、各级不加本级电流负反馈,尽量取得高的开环增益。
3、电压级取较大的滞后补偿,使电路闭环后非常稳定。
4、取合适的超前补偿,配合滞后补偿,使电路取得更好一些的响应过渡性能。
二、简单的分析:
1、输入级:
采用单差分结构,简单。差分管射级不加电阻,使本级增益最高。共模电阻不用恒流源,只用一只47K电阻,简单,但电源抑制比和共摸抑制比不行。为提高电源抑制比,加了稳压管,简单。47K电阻与稳压管,决定本级电流。要提高共摸抑制比,在下一级采用差分结构。本级电流的大小,决定差分管在此电流下的放大能力,与本级的负载阻抗决定的本级的增益。本级电流的1/2在集电极电阻上产生的压降,决定与下一级的共模电压,本级电流的大小决定本级对下一级的驱动能力,也影响噪声大小。
输入阻容网络后面再说。
2、电压放大级:
为提高共摸抑制比,本级采用差分结构。差分管射级不加电阻,使本级增益最高。上级集电极电阻压降与本级Vbe、共模电阻100R,决定本级电流,上管与1N4001、两只220R电阻构成简化镜流源,将差分转为单端输出。为平衡差分管上压降,加电阻15K,为消除15K电阻对高频响应的衰减,并0.1u电容。为使闭环稳定,加两只330p电容,非常大。330p与上级电流,决定转换速率。
没吃透3.3K电阻与1500p电容的补偿目的,不乱说。
3、温补
1K可调电阻在b、c极间,从可靠性上说,不妥,如动端接触不良,可能烟花。
4、推动级
场管开启电压离散性较大(K135/J50的还好),1K可调电阻调整输出级电流,也影响本级电流,可调整射级电阻(50R)改变本级电流。
5、输出级:
100R与330p,疑弊大于利。1K×6,很大。
三并场管,要求配对。输出网络,正常。栅级并二极管,保护场管。
5、反馈网络
47K与1K,决定闭环增益为48倍。47K上并超前补偿(22p),以取得更好一些的高频响应(用方波测试调整振铃、过冲等)。因滞后补偿电容很大(330p),不用也行。
因输入级为单差分,基级电流在47K、1K产生的压降,不平衡,用100u隔直,保证中点电压。其性能对音质、音色有较大影响。
6、输入网络
510K,让2.2u能有充电回路,在输入端没有接音源时,也能较快地完成过渡过程。
2K与330p,低通,限制本机输入带宽(约240KHz)。限制陡削强信号可能造成的输入级过载。
10R并0.1u,破坏与上级联接可能产生的环地。
三、利弊
按设计思路,定结构选元件参数,搞出这个电路,其利弊简如下(只定性不定量):
1、差分管射级均不加电阻,开环增益很大,闭环后,即使取较大增益,也还能有较深的负反馈,保证指标。但加很大的滞后电容使电路非常稳定,却使高频增益降低很多,高频负反馈量降低,高频失真较大,更不好的,降低了转换速率。因为没有进行计算或仿真,只能估计,大动态下,可能限制性能的,不是带宽而是转换速率。可能也因为加很大的滞后电容,使电压输出的转换速率不高,即使输入端过载,也能很好地过渡。那么,输出级加很大的栅级电阻,保证输出级本级的稳定,即使响应较慢,也能匹配电压级,而不产生大环振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