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530
- 在线时间
- 1347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11-9
-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0
 
- UID
- 61271
- 帖子
- 5438
- 精华
- 0
- 经验
- 3530 点
- 金钱
- 5222 ¥
- 注册时间
- 2008-11-1
|
本帖最后由 Lou 于 2015-9-30 23:02 编辑
我沒做過1969.
但當樓主提及低音出不來, 網友拼命建議設法加強低音, 像用大的電容, 或大口徑喇叭之類, 我有不同看法.
低音出不來, 除了低音不足外, 也可能是中音或中高音凸出.
在選擇加強低音, 或設法平衡中高音之前, 要先考慮低音或中高音的正確性.
好比說, 樓主提及 "中频很满意".
是每種音樂, 每張唱片中頻都清楚嗎 ?
中頻聚焦良好嗎 ?
若中頻不正確的凸出, 而一味設法增強低音, 恐怕是本末倒置.
就像古人中箭, 外科醫師把外面的箭尾鋸掉, 然後在傷口塗一層肉色的漆.
中頻若散散的, 電源可能有接觸不良.
歌手若音場前傾, 電容容量可能太大, 或AC電源(變壓器或電線)不相配.
Nelson Pass 曾說, 零件可能小 但沒有不重要的零件
一根電線, 若系統靈敏度夠, 一樣影響聲音.
除錯所用的實驗過程,可能複雜些. 很多人因此而放棄.
但 DIY 就是折騰 ! 還有的是折騰呢 !
機器會響只是第一步.
聲音達成平衡是第二步.
聽出更多細節(小段頻率的平衡) 是第三步.
音樂資訊足夠後, 然後才能討論音場.
每過一關, 對機器中, 每個零件對聲音的影響, 會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控制.
這不是用PC模擬(SIMULATION), 或儀器測試, 可達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