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744
 
- 在线时间
 - 934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8-3-28
 
- 阅读权限
 - 150
 
- 精华
 - 7
 
 
 
 
 
    
- UID
 - 42062
 
- 帖子
 - 12050
 
- 精华
 - 7
 
- 经验
 - 12744 点
 
- 金钱
 - 11651 ¥
 
- 注册时间
 - 2008-5-2
 
 
 
 
 
 
            
                            
 
 | 
| 
LZ啊 ! 您一楼那个电路的原设计人, 其实是日本人 - 金田明彦氏。 当他首次发布这个线路时, 还是很不完善的, 查分管记得是 2SK30GR, 没有上面的叠串线路, FET 的 D脚 直接接 50V 电压。 其实, 我私底下很怀疑, 金田的线路是能正常运作的, FET 的 Vds 一旦高过 15 ~ 20V, 便极其不安定, 也就是说, 输出的中点电压根本不稳定。 当年, 1970 年代中, 伺服电路还未面世,  金田氏的负回馈网路更是直流网路, , 对地的1K电阻, 是不串电容的, 金田氏很聪明的把闭路增益下调到11倍, 就是不希望更高的闭路增益引发更严重的输出中点直流漂移 ! 在90年代初, 认识了伺服, 叠串, 电流镜后, 我当然实验过金田的这个线路! 严格的说,视出发角度而言, 金田的安排是聪明的。 2SK30FET 的使用, 避免了小讯号晶体的高互道率, 使开路增益, 不至太高, 完全符合了当年的低 TIM 理论 !现在看到高文霸占了这个线路, 有感而发, 才写了这些啰嗦的话。。。 见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