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5

好,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桥”的部分及几只倾注的管子

桥,具体计算我不多展开了,附录里会有一点,需要更详细的话呢,可以Email跟我要资料。我就拿几个结论出来。
通俗来讲,需要L2/C8=R38*R20//R30。为什么要用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呢?首先桥的稳定性需要Z2(及C8的阻抗)非常大,其次要A类放大有足够大的放大倍数(开环),另外L2的通直流还可以平衡几个零点。好吧。
考虑实际情况下,L2会有一点实际电阻,可以在C8旁边并联一个200K左右的电阻加以平衡(其实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只图个心里舒坦)。
TR9的E极是零电平,所以当B极为2V时会导通,这时TR7的C极电压为2+0.6+0.6=3.2V,这时流过R38的电流为3.2/47=68mA,当所需通过的电流大于68mA时,多余的部分会由TR9来提供。负的情况,TR8的E极为零电平,当B极为-0.6V时TR8、TR10会导通,这时TR7的C极电压为-0.6+0.6+0.6=0.6V,这时流过R38的电流为0.6/47=13mA,再往下低的时候,会由TR10来提供“倾注电流”,而且正负两种情况下,倾注的电流大小刚好可以消除失真(费话,否则谁用你这个“烂”桥)。
这里需要强调几点,一是TR7~TR10这四个管子的速度不要太快,频率不要太高,我们通常来讲,都希望频率高一些,可以更好的放大所有频率的信号,但正如405电路的设计者peter所说,没有必要(至少在这个电路中)使用过高频率的管子以达到超出听觉范围的频率,而且当这四个管子的速度过快,由于C8的原因,在桥的作用下,A类放大器会有不必要的相位失真。一般选用4-8M的管子就可以了。二是在有的版本里没有L3和R41,这个组合和L1、R37的组合都是为了放慢管子的速度的。因此没有必要对L2、L3的大小精度作过度的担心(说笔者呢,哈哈),另外,L1的大小很重要,选得不好会使输出波形有毛剌生成,因时间较短,所以对失真测试仪测出来的失真度只有一丁点儿的影响,选用的时候选好些,好多喇叭烧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TR9和TR10这对互补推换管是工作于C类状态的,为什么?因为在输出电流在上面算到的13mA~68mA 时,这两个管子都是不导通的。因为这里有CD原理,所以不必担心失真,另外,B类放大器确实有它的缺陷,首先当然是我们都知道的交越失真,这个失真是没有办法绝对消灭的,因为管子的导通电压根本就是一个随便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量,另外B类工作的管子在温度升高的时候,Vbe会下降,这样呢,Ice会增大,会进一步使管子工作增大,这样,管子想不烫都难,我们都知道,功放要做到一定阶段,温度是最大的敌人之一!所以这个C类还是挺可爱的呢。

最后我们来说说第四点,其它电路

哎,其实都在前面说得差不多了,留得不多了,看官看到这里的话再忍一小会儿就结束了。

R26、R24、D3、R27和R28、R25、D4、R29是两边的“倾注管”保护电路,你看哦(刚跟大学时的同学喝了点酒,头有点晕)R26上边分得的电压(这时把R35忽略)掉为50*75/15.1K~=0.25V。这样,当R35上分得的电压为0.35时TR5的Veb就为0.35+0.25=0.6V,于是便将接下来流过TR7基极的电流短路,使得TR9的电流不再升高,也即通过R35的电流,限制在0.35/0.091=3.8A以内(要是觉得小可以适当调小R26,我试过,在旁边并联过几个电阻,完全没有问题)。R28、R25、D4、R29也是一样的分析。D3在这里是怕TR7极电压过大,限制R26的压降最大为0.6*75/(75+22)=0.45V 。
C10是自举电容,两个560的电容实际过程中发现功率不少,笔者用3W的金属镆在一个小时后手指放上去坚持不了一秒,C19可要可不要,虚线框里的T1、T2等部分为保护喇叭的电路,我们在这块板子上略掉了它,R40和LP1为通电发光二极管提醒,个人偏爱蓝色,大家看着办。桥式整流滤波电路产生正负50V我就不多说了。图中还有一个小电阻R2,可减缓电源地对信号地的干扰,也可用2R2大小,只是最好选用稳定性好点的的类型。

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4

首先看IC1放大部分:

音频信号(通俗起见,下面以歌声代替)从前面进来经过一个电位器(看到没?就是刚进来那个小块?C1前面那个?)这里有一个220K的R1可以注意一下,通常我们都可以加这么一个到地的电阻来使音量的调节逼近Log函数,从面获得更好的调音效果,220K可换成一百多K,比较随意。
C1是平衡补偿电容,换成别的运放可考虑拿掉。
此后,歌声开始通过C1、R3来到IC负端2腿,先看C1、R3、R6、C4,很典型的反相放大器,这里C1*R3~=R6*C4=t,充放电常数一样,非常对称,而且是两个(一个?)简单高通滤波器,时间常数t约为15ms,转折频率约10.6Hz,放大倍数为15。
再看R4和C2,作直流补偿用,腿3接地,腿2的直流为零,输出直流当然也要为零,不为零怎么办呢,我们先在电路里简单穿一下,设腿脚2为负,IC腿6便为正,TR2集电极便为负,经过TR3、TR4不变相,经过TR7后在集电极变为正,于是输出点为正,经R5、R4回来也为正,使腿2电压短期内上升,从页使输出点电压下降,如此反复,直到输出为零。这就是IC1所起到的一个调零的作用。C2呢?当输出点为交流时,要是有歌声想回来是不是就从C2流到地里去了。C2还真就只有这么一个作用(与R4低通滤波?那不是我们追求的,只不过随便考虑一下而已),C2在这里选得这么大就是为了使这些歌声毫不犹豫的从它这里流出去,因此呢,用一个极性电容也是冒得办法,无极性这么大的电容得花不少米呀,有建议用两个更大的极性电容反相串联起来,笔者也试过,打住!实践的东西统统到下面去讲。
D1、R7和D2、R8来提供IC的工作电压,R7R8的用处?R7的上面是50V吧?下面是15V吧?那你说要不要它?这里的R9、R11没用,我试过拿掉,(又是实践,下面再讲,嘿嘿)。
R10为惯例-运放输出所加电阻,在这里主要是考虑到运放输出点和R12左边(R12还有别的用处呢,所以不取它的右边)会有电压差,所取值为了1K,理论上可以减小到100都不要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提出,这部分的电压增益并非如上所算之330K/22K=15,而应该是330K除以R3//R4,这是不对的,因为歌声只从C1从R3进来,并无多R4进来,所以R4是不算了,由叠加定理来算R4这部分的“源”为零。放大倍数15是正确的。
好了,这一陀电路就到这里为止了。

接下来看A类放大的电路:

TR1是一个电流源:R14与R13的串联的两头,一头是50V,另一头是地,我们可以看成是分压电路,这样TR1的基极电压便为50*22K/(22K+560R)=48.8V 。
这样,TR1得以导通并使得Veb=0.6V,于是R15上电压为多少?50-48.8-0.6=0.6V,于是此电流源提供的电流便为0.6/100=6mA 。
TR1这个电流源不仅可以提供TR3以及接下来的管子的静态电流,更重要的是提供TR2的静态工作点。下面介绍一下TR2及其旁路部分:
歌声从R10过来 ,经过R12、C6所成之低通滤波器,也有很多人提出这部分可以不要(其实主要是看到R9与R11不要,紧跟着提出来的,谁让你R12C6离得这么近),我也不做过多评论。但我想Quad 405做为一个想做出胆味来的功放,加个低通滤波器还是很在理的。简单一阶RC滤波器,-3dB时的频率为48KHz,20K时约为-0.7dB,我试过改这两个参数,仔细听也没听出差别来,后来还是改了回去。看官可自行决定决定。
歌声经过低通滤波后来到了TR2的基极,这时候一方面它经TR2进行放大后跑向TR3的基极,另一方面R20//R21与R16决定了这部分到输出的增益(随便找个管子电路的负反馈电路都有解释,我就不多讲了)增益为1+500/180=3.77(严格来讲应该是Vout=3.77(Vb-0.6))。
跑到TR3基极的歌声经过两极跟随(TR3、TR4)后来到TR7的基极,在TR7处进行放大合同TR9、TR8、TR10一起输出“零失真”的电流足够强的歌声。由于TR7在整可歌声播放过程中都处于导通状态(这个在我将在附录的CD部分详细说明),所以是一个A类放大器,of course,有别于我们通常意义上A类工作状态。有人提出TR3、TR4、TR7可由一级放大电路来取代,并说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笔者没有试过,但想在前面所加的两级跟随电路,不仅可隔离TR7与TR2,还可提供TR1所需要的集射极电压。何必要改!
再来说说R23、C11和C7、R17。加C11和R7主要是因为所选用的TR3、TR4反相耐压不够,所以呢让它替我们的三极管分担一点电压,如果采用高耐压和管子,这两个东西完全可以去掉。R23*C11的时间常数为0.4ns。有人提出与C7、R17(同样的作用)同步起来,可以把R23改为3.3K,可以的,有兴趣可以换一下,不过个人认为这样换没什么意思。

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3

[glow=255,red,1]原理篇[/glow]

Quad 405 单声道原理图如下:


(要更清楚更完整的图片请Email我)

电路主要有这么四部分组成:
1,     IC放大部分(前面的那一大陀都是)
2,     中上部的A类放大电路(主要由TR1、TR3、TR4、TR7及一点旁路构成)
3,     CD的“桥”(有关CD的工作原理请见附录部分)及CD的力量之源-相应三极管。(桥由C8、R20R21、L2、R38组成,力量之源由TR8、TR9、TR10及旁路组成)
4,     其它如电流源,自举,保护电路以及反馈等。(具体组成部分接下来会一一介绍)

分析电路的时候我们先介绍几个大头,做个“骨架”,再把其它的器件和电路“贴”上去

我们假设小功率管工作在导通和放大时Vbe(Veb)都为0.6V,中功率管为1V,大功率管为2V。电路中二极管导通电压也为0.6V。电阻、电容、电感特性都很理想。













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6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

[glow=255,red,1]简述篇[/glow]

Quad 405,经典中的经典。
1975年,Quad公司向国际音频工程师大会递交了Current Dumping(CD:电流倾注)的应用电路-Quad 405,获Queen's Award for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英国女王技术成就奖),是业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司。同年12月份,P.J.Walker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Current Dumping Audio Amplifier”(电流倾注式音频放大器)的文章,简单而清楚的介绍了CD(Current Dumping:电流倾注,后面不再重解释了)的原理和Quad 405最早的一个版本的电路原理图。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Quad 405在日本、加拿大、法国还有英国被热卖的同时,在我们的音频技术界有着非常尖锐的讨论,就这种理论及Quad 405电路的方面方面进行或正或反的评论,在此过程中,时沃特卢大学(拿破仑于1815年战败于此)著名教授VANDERKO和YLIPSH先后两次给出了长达6页和15页的理论计算与推导,强有力的支持并证明的“CD”的伟大发明和Quad 405的近乎零失真的可行性。(需要要这些文章的朋友可在网上找,也可Email我)
接下来,Quad公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先后又开发了Quad 405-2、606、707等等,延着405的路一直走到今天。在此过程中,有几个mod的版本值得一提,一个是美国Steve McCormack的版本,另一个是英国Les Wolstenholme的版本,这两个版本的改动可以参考网页里找到记载,另外,日人好像也有抄袭史。
PS1:有人说Quad 405起初是送给当时之女王的一件礼物,有人说它是BBC的一个功放标准,笔者找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找到凭证,但我想这至少可以说明Quad 405的形象及地位对吧。
PS2:本来毕业设计的时候就打算分析一下这个电路并验证一些想法,可导师说毕业设计应有别于这种“玩机”,最后找些资料设计了一个普通的电路,之后呢一直在忙,但一直牵挂着这份未了之缘,直到最近,好像可以了此心愿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0 威望 +2 HD币 +50 贡献值 +2 收起 理由
wzy728 + 20 + 2 + 50 + 2

查看全部评分

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胆机.

嘿嘿

不懂

195

主题

0

好友

199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864
帖子
2036
精华
0
经验
1997 点
金钱
948 ¥
注册时间
2004-6-21
发表于 2005-11-5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WTONG兄

37

主题

1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Rank: 4

UID
4065
帖子
340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111 ¥
注册时间
2005-4-25
发表于 2005-11-5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了最重要的部分。

下面是QUAD类型输出线路的计算公式,如真有兴趣仿制和朋友,一定要看一看的。关于三极管接法及UL接法,那部分的资料我想大家都知道,我贴出来的只是QUAD线路的理论数据。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502427331.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502427331.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502433376.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502433376.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502439791.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502439791.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37

主题

1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Rank: 4

UID
4065
帖子
340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111 ¥
注册时间
2005-4-25
发表于 2005-11-5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仿制。

如有兴趣对这个线路进行仿制,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下。
1、Quad公司没有公布其输出牛的资料,所以我们也很难判断它的反馈绕组。但这部分我们可以参考威廉逊的电路,就是取消次级反馈绕组,直接从嗽叭端接回来,而反馈量,以20db计算就好了,因为在那时候,大家还是在大量使用深度负反馈的,我想QUAD也是这样。
2、关于QUAD输出变压器的初级,大家觉得很神秘,因为它有个阴级绕组。其实认真读了我上面讲到的关于这个电路的介绍,其实就是非常简单的。它就是一个超线性的接法,只不过,普通超线性的每一臂,是在43%处有个中心抽头,而这个,用中心抽头就不行了,而要做到两个绕组,但把两边接起来等于中心端就可以了。Sadd在给我的信中,曾经这样描述,原始信件我找不到了,但我记得它写的东西
0%----(高压)

80%----(阳极)

80%----(阴极)

100%---(地,就是接那个电阻电容到地的那一端)

80%---(阴极)

80%---(阳极)

0%---(高压)

这是全部初级绕组,包括两个管子的两个臂,当然绕的时候也要互相反绕。并且这里面讲到的各种百分比,不是阻抗值,而是漆包线圈数值。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非常简单啦,稍有输出变压器知识的人一看,就明白啦,一般UL变压器就是那两个80%接头是连在一起的,并且高压是从中间进,这个是从两头。再仔细一看,除了这点区别,剩下的一模一样。

3、关于变压器的品质,我们该如何设计它的各项指标?非常简单,参考Williamson放大器吧,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是会参考它的设计的。使用今天的铁芯,制作个威廉逊放大器的输出变压器,并非困难的事情了。

原机的第一级滤波电容,是使用的TCC的8U油浸,这种电容现在的价格非常昂贵了,但我们可以选用其它容量更大的优质电解电容。这个线中各KT66的工作状况要比威廉逊的好多啦,那个是纯三极接法15W,高压要400多,这个是超线性15W,高压只有300多,所以可以选用的管子非常多,当然一套优秀的电子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EF86就可以买到欧州生产的各种高素质管子,价格目前炒作得还不严重,Mullard之类的当然要比较贵,但Tungsram或Philips之类的,还算可以接受。不要尝试使用国产五极管代用,五极管其实对工艺要求较三极管严格得多,国产管比起欧美管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我曾经有过仿制QUAD II的念头,多年前,还收藏了6只全新原盒的英国产CV1075(军用型号的KT66),不过一直没有开工。所以以上说的,都算是纸上谈兵了。现在我更没有兴趣制作这款机器,15W的功率,我觉得太小了。目前我使用的EL84推挽机,就是15W,可是一套秀的EL84管子,也才1000多块钱。可是一套优秀的KT66,要4000多。我认为应该用它发挥更大的效力。

我建议大家参考几款GEC或Mullard推出的线路,这些线路都是为了给厂家使用它们的电子管而设计出来的标准线路。也算是推茬线路,有点类似现在的IC手册附带的评估版数据。它们是毫无保留的,不像仿造名机,你永远也弄不清楚它的变压器绕组数据及结构。其实我猜测,使用变压器负反馈绕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为了对反馈量进行保密。当然我们可以测试得到,但也未必会准确。而那些名管大厂的推茬线路,却是毫无保留的。GEC或MULLARD没有推出名机,可是谁会认为,这些能够生产世界上一流电子管的公司,就设计不出一流的线路呢?不要忘了D.T.N. Williamson先生,就是GEC公司的啊。

我手上还有些乱七八糟的资料,关于五六十年代胆机线路制作的发展历史的原文也有不少。如果有兴趣的朋友,我们可以在用E-mail传递,不可就是全英文的,而且是五十年前的英文书面用语,与现在的文章有些少区别,读起来有点费劲。连续几天写的东西,其实没有打草稿,大家凑和着看吧,如果对这三种输出线路有兴趣的朋友,我们再一起互相探讨。

37

主题

1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Rank: 4

UID
4065
帖子
340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111 ¥
注册时间
2005-4-25
发表于 2005-11-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接着还是Sadd使用QUAD的输出线路,制作的6L6推挽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3756120.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3756120.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3844620.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3844620.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3854269.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3854269.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他的线路非常简单,一级6J5放大后使用输出变压器倒相推动6L6,而且输入级用了稳压管,这个应用国内比较少人用,也少人介绍稳压管,所以稳压管仍很便宜。电源部分更简单,整流后连电容都没有,就进到扼流圈里边了。他提到所使用的所有变压器,是找人订做的。双C型铁芯的产品,看起来应该是不错。
Sadd是一位我比较喜爱的发烧友,据他自己说当年是位博士在读生,现在应该已经毕业了了。他的网站曾经非常名有,可惜在四五年前,已经关闭找不见了。

再言归正传,讲回Quad II。
下面是Quad II原机线路图。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4514230.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4514230.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整个看下电路,是非常简单的,输入倒相级使用了优质五极信号放大管EF86,这是英国机较常用的设计,输出级就是上面提到的QUAD式的输出电路啦,Sadd称之为超级超线性电路(Super Ultra-Linear),在输出变压器次级,有个反馈绕组,提供负反馈信号。除此之外,还有两个4欧娆组,串联起来就是16欧,如果用4欧或8欧,就单独使用一组就好。
早期的Quad II原机,是使用Mullard公司所生产的GZ32做整流管的,后期改用了GZ34,可能是考虑电流大些吧。其实GZ32,也是够用了的。
原机制作: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5142.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4235142.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那个年代可能就像现在我们用手机或数码相机的感觉吧,希望把所有的东西都做成微型的,所有的英国机器,都是小小的,甚至美国的机器,例如Radio Craftsmen C400单声道,也是这样。看看这个单声道的QUAD II吧,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样的结构是最的。前面两只就是让现在的发烧友发狂的GEC喷炭型KT66,后面躲着的那个是葫芦形的GZ32,左右两个是EF86。这里有个奇怪的事情,曾经有许多人评论,机器的右边那只最大的是它的输出变压器,而左右那只比它小一点是是电源变压器,当然中间那个最好的是扼流圈啦。所以由此判断,输出牛的体积较电源牛更大,那是因为虽然它是推挽输出,但它仍然是采用了单端牛的铁芯插法,即并非对插的铁芯,这样有利于音质--“你不见单端的声音较推挽好吗?”。我曾仔细看了机器里外的照片(抱歉我的硬盘里没有QUAD II内部图片了,而写这东西挺随意,我也嫌麻烦再去找了),我判断大的才是电源,而小的是输出,而且我也不相信,QUAD公司会发疯到这样干。


47

主题

2

好友

75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2320
帖子
484
精华
0
经验
754 点
金钱
312 ¥
注册时间
2004-12-1
发表于 2005-11-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ad 2 我最感興趣的機型!

期待wtong的後續資料!關於QUAD II,我找到好一點的資料就這個了

關於輸出變壓器資料一點都沒有,另外QUAD II有個Forty版本,輸出40W,很可觀!



195

主题

0

好友

199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864
帖子
2036
精华
0
经验
1997 点
金钱
948 ¥
注册时间
2004-6-21
发表于 2005-11-4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明天WTONG兄的发文

37

主题

1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Rank: 4

UID
4065
帖子
340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111 ¥
注册时间
2005-4-25
发表于 2005-11-3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真的是奇怪,今天又上不了图了。刚才我只上了五个图。

37

主题

1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Rank: 4

UID
4065
帖子
340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111 ¥
注册时间
2005-4-25
发表于 2005-11-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啊。

我才上了7个图,就说达到上限了。改天再说吧,其实我已经省掉许多图了。这些老杂志都是扫描版的。

37

主题

1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Rank: 4

UID
4065
帖子
340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111 ¥
注册时间
2005-4-25
发表于 2005-11-2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前面讲到,1947年Williamson发表了威廉逊放大器的设计。他在1949年又发表了一篇改进,具体内容就不提了。
于1951年,另一款伟大设计诞生了,就是David Hafler和Herbert I. Keroes两人共同设计的超线性放大器(Ultra-Linear)发表于Audio Engineering第11月份上。这个设计对后世的影响我想就不言而喻了吧,多少名机都使用了这种设计啊,包括Marantz model 9。
原设计采用6SL7输入,6SN7倒相,6L6进行输出,采用UL接法,输出接法的原理是将输出管的第二栅极接在介乎于阳极或电源的中间,这样兼顾有三极接法的优美音色,也有标准接法的大功率输出,其实算是一种折衷的设计。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32511.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32511.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之后,这篇文章的发表者David Hafler或Herbert I.Keroes其中的某一人,或者是两个人一起,创办了Dynaco公司,生产了历史上销量最大的Dynaco ST-70电子管放大器,Dynakit ST-70是这款放大器的套件版本。从50年代开始一直生产到70年代末,据香港的音响发烧友(经常在发烧音响上发表文章)的阿明说,ST-70前后共生产了50万台。

不过ST-70使用的线路,并非是以上提到的这个文章中使用的线路,它使用了更加简单的线路,输入线使用一只五极管,输出级更换用了EL34,有35W的输出。这款线路我并不认为算是非常“发烧”,但也有不少人模仿,例如国内很有名气的关氏K6,当然K6采用的是6P3P输出管,而输入管也换成了6F2。

Dynaco ST-70原机线路如下。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1345223.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1345223.gif\');}"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原机照片如下。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1530681.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1530681.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这款机器我没有听过,不过据说音效并非出类拔粹,我能够听到过的UL接法的最好的机器,应属Marantz model 9,只可惜它太贵了,并非我能够承担得了的东西。

然后就是主角登场了,D.T.N. Williamson又去赚稿费了,他与P.J.Walker于1952年9月份,又在Wireless World上发表了Quad的输出线路。这里多说两句,Williamson是GEC公司的工程师,Walker就是Quad公司的工程师。说他们是工程师是我猜的,因为只是提到他们隶属于这家公司。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4214723.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4214723.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前面说到,Williamson放大器的优点,在于将多极管接为三极管使用,提升了线性指标及输出阻抗,使音质变得优美,可惜损失的是输出功率。
超线性放大器的优点,在于将输出工作点,设置于近乎于三极接法及标准接法之间,使之同时拥有较大的输出功率,与较优美的音质。注意一下,这里用到了“较”,其含意为输出功率仍不如标准接法大,而音质仍不如三极接法优美。

而QUAD的线路,其实就是另一种变相的超线性线路,只不过它的超线性绕组,是安排接在阴极上,当然屏流仍然会流过这个绕组,但它也起到了阴极反馈的作用。在当今,许多人不喜欢反馈,觉得这样让声音不通透,甚至玩电子管时,觉得直热管子,一定会比旁热的好。可是在那个年代,就是刚刚认识到负反馈的年代,觉得它是一副良丹妙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其实我现在,仍然不反对负反馈。
以下是QUAD的输出级接法简图。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2936422.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2936422.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大家可以看下,在正常的绕组下,阴极又有一个绕组。而第二栅极,是接在高压上,好似标准接法一样。但第二栅的电流,也会通过阴极进入那个阴极绕组。而阴极绕组,也是输出变压器的初级,从这个道理上来讲,与超线性的接法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安排在了阴极。这样在阴极上,又形成了一个负反馈。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334069.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334069.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这是原文上的各种不同的接法对比,可以看出,以Williamson认为,QUAD接法的效果是最好的。它保持了大功率输出,又有较低的失真,并且又有较好的输出阻抗。虽然Williamson并没有直接讲,但其实他在这里也承认了这种输出方式,较他自己所发表的Design for a high quality amplifier里的线路,要好。
也就是这个线路,成就了一代名机Quad II,它至今在二手市场上叫价仍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虽然只有区区的15W输出,但声音却非常优美(我没听过原机,但我听过仿造机)。这里声名一下,陆全根曾发现在无线电与电视上的仿制文章,对QUAD线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我当时也受他的影响,可是机器却有问题,之后我写信问了英国的发烧友Sadd,他在来信中向我解释了这个线路,我才闹明白。以下是它按照这个线路制作的机器。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4212554.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3234212554.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





好!

37

主题

1

好友

48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在地狱中仰望天堂

Rank: 4

UID
4065
帖子
340
精华
0
经验
486 点
金钱
111 ¥
注册时间
2005-4-25
发表于 2005-11-2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狙击名机--Quad II

1947年,D.T.N. Williamson在英国Wireless World的4月及5月,分两部分刊登了著名的威廉逊放大器。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1754184.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1754184.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252885.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25288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该线路至今来看,堪称经典,原机采用6J7(1/2 6SN7)输入,直接交连到第二级后,进入倒相级。输出级使用GEC公司的KT66功率四极束射管,接为三极管方式,输出功率15W。这个线路对后来的电子管放大器影响巨大,几乎所有的后来的设计,或多或少都留有威廉逊放大器的影子,我们今天要谈到的Quad II,也是一样。虽然这个线路是经典线路,但几十年下来,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批评,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日本人的<负反馈放大器>有专门的章节对它进行批评。不过批评的部分,都是局部的设计,而非整体电路结构。

这是威廉逊的完整图纸。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818295.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81829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它还有个著名的地方,就是输出变压器,它的要求,以今天来看,仍然是非常发烧的。其实我们现在的许多输出变压器,仍达不到这个要求。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101991.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101991.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1142627.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1/2005112231142627.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前面说到了,这款机器,后来有多篇文章对它进行升级,包括Williamson本人,也刊登过升级版。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功率,使用KT66这样的好管子,只出15W,是有点可惜了。



12

主题

0

好友

34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8148
帖子
223
精华
1
经验
346 点
金钱
89 ¥
注册时间
2006-3-18
发表于 2006-5-2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胆机!是否应该另开 一帖?

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10</i>在2006-9-28 15:08:00的发言:</b><br/><p>谢谢,明白了.</p><p>三极管自从您说了BC550这些管好以后我还没找到.以前也有一些象547C这样的管,但外型做工很差,估计也是假的.要不就用2SA1281(三菱的)据一张表上说是与A1145一档的.</p></div><p>这两管没用过,不知道效果,不过应该可以出声的至少.呵呵</p>

91

主题

0

好友

3809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188
帖子
3486
精华
0
经验
3809 点
金钱
2210 ¥
注册时间
2004-8-10
发表于 2006-9-2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明白了.</p><p>三极管自从您说了BC550这些管好以后我还没找到.以前也有一些象547C这样的管,但外型做工很差,估计也是假的.要不就用2SA1281(三菱的)据一张表上说是与A1145一档的.</p>

210

主题

0

好友

444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Amp秀才

Rank: 7Rank: 7Rank: 7

UID
4899
帖子
4069
精华
10
经验
4442 点
金钱
2272 ¥
注册时间
2005-7-12

元老级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6-9-2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个点要连到电容的地端的.</p><p></p><p></p><p>有孔的话跟散热器一短路,地线连到散热器上就可以了.</p><p></p><p>没孔的话从背面引一根线到"电容地"也是一样的.</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 鄂ICP备2025138941号-3 ICP证:鄂B2-20130019 公安局网监备:420100007348 邮箱:1343292467@qq.com )

GMT+8, 2025-11-10 12:53 , Processed in 0.46547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