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19

主题

8

好友

1886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332719
帖子
1958
精华
0
经验
1886 点
金钱
1848 ¥
注册时间
2011-5-11
发表于 2015-4-27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569717767 发表于 2015-4-27 22:07
不是说好了发射极和输出并联受输出端调制么?这是很成熟的电路了了!

哦!电流是经过负载的,知道了。

19

主题

8

好友

1886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332719
帖子
1958
精华
0
经验
1886 点
金钱
1848 ¥
注册时间
2011-5-11
发表于 2015-4-27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tsyg99 发表于 2015-4-27 22:10
结论太快了吧?
把握不了就仿真吧!~

我有仿真软件就不用思考了,大师。

44

主题

4

好友

156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注重品质 服务客户

Rank: 6Rank: 6

UID
526671
帖子
1798
精华
0
经验
1560 点
金钱
1476 ¥
注册时间
2012-9-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443588415 发表于 2015-4-27 22:15
哦!电流是经过负载的,知道了。

经过负载,只是负反馈的一小部分电流,第一级的交流放大电流,无一例外,都是经过100微法和680欧姆到地,

44

主题

4

好友

156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注重品质 服务客户

Rank: 6Rank: 6

UID
526671
帖子
1798
精华
0
经验
1560 点
金钱
1476 ¥
注册时间
2012-9-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喇叭保护电路都可以免了

44

主题

4

好友

156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注重品质 服务客户

Rank: 6Rank: 6

UID
526671
帖子
1798
精华
0
经验
1560 点
金钱
1476 ¥
注册时间
2012-9-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做成BTL桥接,连2个100微法都省了
头像被屏蔽

54

主题

4

好友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118932
帖子
14140
精华
0
经验
14228 点
金钱
14167 ¥
注册时间
2009-7-18
发表于 2015-4-27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主题

0

好友

25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662504
帖子
232
精华
0
经验
254 点
金钱
223 ¥
注册时间
2014-2-11
发表于 2015-4-28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569717767 发表于 2015-4-27 22:37
经过负载,只是负反馈的一小部分电流,第一级的交流放大电流,无一例外,都是经过100微法和680欧姆到地,

1、只有0内阻绝对稳态的参考点可以作为交流“地”,实际的电源并不能做到这点。相反这个电源上的纹波可以通过680R和100uF耦合进反相输入端,所以这个电路的PSRR奇低。
2、第一级居然是乙类偏置,第一级偏置电流,接近1mA,如果仔细计算的话,假设N和P管完全对称,那么两个36V的齐纳管刚好没有导通,连信号的通路都没有完全建立,这个电路看的我真是醉了。

4

主题

1

好友

190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209215
帖子
248
精华
0
经验
190 点
金钱
186 ¥
注册时间
2010-6-8
发表于 2015-5-9 21:45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的很有创意,怎么就想不到前面偏置用高电压的稳压管,输入管的射极用大的电阻,令直流状态很稳定。

120

主题

16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660991
帖子
11354
精华
0
经验
11448 点
金钱
11104 ¥
注册时间
2014-2-2
发表于 2015-5-9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电路只要上电都有电压,电流。什么反馈是你取样是什么反回去。是直接量,不是转圈推导量。无限推导天下归一。甚至可推出电阻电容。。。反馈来。

4

主题

1

好友

190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209215
帖子
248
精华
0
经验
190 点
金钱
186 ¥
注册时间
2010-6-8
发表于 2015-5-13 15:47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680欧电阻接地好过接电源,虽然动态是一样的

35

主题

0

好友

934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14842
帖子
1062
精华
0
经验
934 点
金钱
844 ¥
注册时间
2011-4-6
发表于 2015-5-13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1.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若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压信号,则称为电压反馈;
    若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流信号,则称为电流反馈。
    通常,采用将负载电阻短路的方法来判别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具体方法是:若将负载电阻RL短路,如果反馈作用消失,则为电压反馈;如果反馈作用存在,则为电流反馈。

2.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基本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以电压串联的形式迭加,则称为串联反馈;
    若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基本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以电流并联的形式迭加,则称为并联反馈。
   
    根据电压/电流和串联/并联反馈,可构成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和电流并联四种基本类型。
   
   四种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如图所示。
   084850xlkjkt6zikg8pnkt.gif
    (a)图:输出电压输入串联负反馈
  (b)图:输出电流输入串联负反馈
  (c)图:输出电压输入并联负反馈
  (b)图:输出电流输入并联负反馈
  坛中那么多师傅,有几个做输出电流负反馈的? 又有几个做输入并联负反馈的?

125

主题

1

好友

493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在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357141
帖子
4950
精华
0
经验
4930 点
金钱
4713 ¥
注册时间
2011-6-27
发表于 2015-5-1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oren 于 2015-5-13 20:39 编辑

这个还是电压负反馈啊。电流负反馈是比较麻烦的,不然都做电流负反馈了,都知道电流负反馈更好。

44

主题

4

好友

156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注重品质 服务客户

Rank: 6Rank: 6

UID
526671
帖子
1798
精华
0
经验
1560 点
金钱
1476 ¥
注册时间
2012-9-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binggg 发表于 2015-5-13 18:12
1.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若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压信号,则称为电压反馈;
    若反馈信号取自输出电流 ...

顶你,真正的大师,我从进来论坛看到的基本是浑水摸鱼的多,这次是抛砖引玉了

44

主题

4

好友

156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注重品质 服务客户

Rank: 6Rank: 6

UID
526671
帖子
1798
精华
0
经验
1560 点
金钱
1476 ¥
注册时间
2012-9-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qyj99888 发表于 2015-5-13 15:47
个人觉得680欧电阻接地好过接电源,虽然动态是一样的

你的想法很对传统思维,只是实际上楼主的电路会有意想不到的优点----克服文波系数和免受浪涌冲击,而对音质的影响完全是人耳觉察不出的,理论上只要滤波电容质量稍微过得去,这个没有一点问题

44

主题

4

好友

156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注重品质 服务客户

Rank: 6Rank: 6

UID
526671
帖子
1798
精华
0
经验
1560 点
金钱
1476 ¥
注册时间
2012-9-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daoren 发表于 2015-5-13 20:31
这个还是电压负反馈啊。电流负反馈是比较麻烦的,不然都做电流负反馈了,都知道电流负反馈更好。

我没接触论坛以前,基本也会这么认为。
其实仔细分析:反馈信号施加到基(栅)极,与施加到射(源)极之上,确实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 鄂ICP备2025138941号-3 ICP证:鄂B2-20130019 公安局网监备:420100007348 邮箱:1343292467@qq.com )

GMT+8, 2025-11-9 16:30 , Processed in 0.16300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