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头像被屏蔽

54

主题

4

好友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118932
帖子
14140
精华
0
经验
14228 点
金钱
14167 ¥
注册时间
2009-7-18
发表于 2014-12-23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主题

1

好友

37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700163
帖子
399
精华
0
经验
371 点
金钱
327 ¥
注册时间
2014-5-15
发表于 2014-12-23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创新,学习了
头像被屏蔽

34

主题

0

好友

159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253274
帖子
7390
精华
0
经验
1592 点
金钱
1626 ¥
注册时间
2010-10-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34

主题

0

好友

159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253274
帖子
7390
精华
0
经验
1592 点
金钱
1626 ¥
注册时间
2010-10-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7

主题

2

好友

2353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82675
帖子
6052
精华
0
经验
2353 点
金钱
2308 ¥
注册时间
2009-2-23
发表于 2014-12-25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用K214场管做推动的,我用15003做输出,装来效果不错.也是改进电路吧.

27

主题

1

好友

68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77546
帖子
640
精华
0
经验
680 点
金钱
619 ¥
注册时间
2014-12-22
发表于 2014-12-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1969 类)电路的最大特点,应该是那个 Q1 。
不知我的理解有没有错:
非反相输入,用了两次基极至集极放大。
反相/负反馈输入,只用了一次基极至集极放大。
换言之,频率特性对于反相输入来说,与用单一个电晶体无太大差异。
使用了负反馈后,就可以不用额外考虑频率补偿问题。
头像被屏蔽

34

主题

0

好友

159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253274
帖子
7390
精华
0
经验
1592 点
金钱
1626 ¥
注册时间
2010-10-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34

主题

0

好友

159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253274
帖子
7390
精华
0
经验
1592 点
金钱
1626 ¥
注册时间
2010-10-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7

主题

1

好友

68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77546
帖子
640
精华
0
经验
680 点
金钱
619 ¥
注册时间
2014-12-22
发表于 2014-12-26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磁铁 发表于 2014-12-26 15:36
单只三极管放大,共发射极模式很多时候也都需要加补偿,共基模式就基本不需要。但有时候电路不够稳定, ...

自激问题大概是看相位裕度 (phase margin)及增益裕度 (gain margin)大小。
我看这可能是仿真最有价值的地方。
因为若要人手计算,不容易且结果不一定会符合零件的能力。

以我的理解,每次由基极至集极(三极管 ),或栅极至漏极放大(场效应管),都可视为一个放大级。
额外反转两次或加两个放大级的话,频率补偿的难度是远远大于原先的。
依此论反转来想,能减少放大级数目的话,频率补偿就容易得多,甚至不用。
而且参照普通两级、首级用差分电路、次级电压级的一般运算放大器设计,首级差分部份也是无频率补偿的。
只要电压级有加电容就可。
我会认为,首级差分一定有放大功能,次级加了电容最多只能使高频讯号短路通过而无放大,但不可能自动降低讯号大小。
所以我猜想,正常一个晶体管的放大效能或是单一放大级,是不用处理频率补偿问题的。
原 1969 电路也没有特别处理频率补偿。

2

主题

0

好友

30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691455
帖子
39
精华
0
经验
30 点
金钱
28 ¥
注册时间
2014-4-28
发表于 2014-12-2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tsyg99 发表于 2014-12-23 18:09
关键得看价格优势有多大

场效应管也有它的缺陷,要克服很难

说得太对了,我也装了个全MOS版1969,输入级:irf9610,推动级:irf610,输出级:金封irf150,由于都是增强型,中点电压减去负反馈电阻压降再减去推动级输出级下管的累加偏压,剩下输入级 D、S 间电压已非常小了,18V 电源都不能正常工作了。现在的工作电压为48V ,irf9610DS间电压约8V 。自觉音色温暖有弹力。
头像被屏蔽

54

主题

4

好友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118932
帖子
14140
精华
0
经验
14228 点
金钱
14167 ¥
注册时间
2009-7-18
发表于 2014-12-2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

主题

0

好友

28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629341
帖子
135
精华
0
经验
28 点
金钱
26 ¥
注册时间
2013-10-18
发表于 2014-12-26 21:42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端!
头像被屏蔽

34

主题

0

好友

159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253274
帖子
7390
精华
0
经验
1592 点
金钱
1626 ¥
注册时间
2010-10-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3

主题

17

好友

4375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个新想法,就以为是自己发明了什么重大成果,其

Rank: 3Rank: 3

UID
910
帖子
4635
精华
0
经验
4375 点
金钱
4059 ¥
注册时间
2004-6-27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5-3-3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看到这个帖子,想法不错。用MOS取代了BJT,而让电路可以更好的工作在甲乙类状态,去掉了自举电路,采用恒流源供电。
自己的看法:
1、工业MOS的开启电压比较高,恒流源要正常工作也需要一定的压降来维持,输出波形的正半周失真要比负半周来的早很多,所以电路的电压利用率小了点。
2、如果喜欢MOS就把信号通路的管子都换成MOS,电路看起来更养眼一些。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说起来,1969不是神话,并且把全部的管子都换成了MOS管,适当的调整了参数,用TI的那个免费仿真软件(初学),仿真出来效果很不错的。

33

主题

17

好友

4375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个新想法,就以为是自己发明了什么重大成果,其

Rank: 3Rank: 3

UID
910
帖子
4635
精华
0
经验
4375 点
金钱
4059 ¥
注册时间
2004-6-27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5-3-30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来了,刚才忘记说了.
输出级的MOS管,使用开启电压高,跨导高的管子,比如IRF140之类的管子,容易获得比较好的甲乙类状态.使用2SK1058之类低开启电压,跨导比较低的管子,更适合纯甲类,或者高偏甲乙类.

18

主题

21

好友

9300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孤独的长跑者

Rank: 8Rank: 8

UID
66431
帖子
9877
精华
0
经验
9300 点
金钱
9053 ¥
注册时间
2008-12-2
发表于 2015-4-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R3来稳定静态电流,R4就多余了。
头像被屏蔽

34

主题

0

好友

159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253274
帖子
7390
精华
0
经验
1592 点
金钱
1626 ¥
注册时间
2010-10-23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

主题

21

好友

9300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孤独的长跑者

Rank: 8Rank: 8

UID
66431
帖子
9877
精华
0
经验
9300 点
金钱
9053 ¥
注册时间
2008-12-2
发表于 2015-4-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磁铁 发表于 2015-4-1 09:45
R4用作局部电流负反馈,稳定输出管的输出状态的。

什么是“输出状态”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 鄂ICP备2025138941号-3 ICP证:鄂B2-20130019 公安局网监备:420100007348 邮箱:1343292467@qq.com )

GMT+8, 2025-11-9 17:31 , Processed in 0.13625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